“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第三届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日前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落下帷幕。来自全国40余所知名高校和150余所重点高中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名师参加。
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处长张珊珊,南京大学学工处副处长、招办主任李浩,武汉大学文学院副书记王怀民,成都七中副校长马健以及重庆课堂内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学颖五位教育专家,分别以“如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新高考下高校人才选拔培养的思考与探索”“高校和高中有机衔接的教育模式经验与探索——武汉大学学习中心八宗‘最’”“改变从课程和课堂开始”“探索学习模式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处长张珊珊:评价即学习
张珊珊谈到,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指挥棒的问题。她谈到,综合素质评价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评价的目的有评价学什么,学得好不好;评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具有反馈、引导、改进、激励的功能在里面;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比如说学生同伴的互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在评的过程中本身就实现了学习,这是评价的终极目标——评价即学习。
南京大学学工处副处长、招办主任李浩:人才培养责任重大
李浩从南京大学的角度,介绍了现在国内一流高校在探寻多创新人才选拔的评价模式。他提到,新高考是一项综合改革,也有深层次人才培养中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高考来说,更加聚焦高校选什么人,怎样选人,更加重视“培养好人”。新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两个依据、一参考”,实际上就是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在未来,高校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做出更大的一种探索。
李浩以南京大学在高中高校培养衔接上的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例,比如不经过高考的“2+4”选拔通道、苏中匡亚明实验班,通过跟踪效果,这部分学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优秀率甚高。他表示,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和高中责任重大。希望各高校与中学能够建立紧密的合作,让更多实践落地,为新高考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智慧和努力。
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学习中心有“八最”
武汉大学在高校与高中教育的有机衔接方面先试先行。王怀民介绍,武汉大学文学院和课堂内外联合建设武汉大学学习中心,通过集训的形式让中小学生提前走进大学,走进课堂,走进老师,感受武大的生活。他用八个“最”来归纳武汉大学学习中心的这样一种理念——最美的大学,最热情的环境,最知名的专家,最通俗的讲解,最牛气的学生,最近距的分享,最适用的技艺,最需要的学生。
在谈到“最牛气的学生”时候,王怀民说,记忆力对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武大的演讲与辩论协会、记忆协会闻名全国,整个武大产生了50多位世界记忆大师,包括《最强大脑》王峰、袁文魁、刘苏等,“超级辩手”陈铭、彭飞宇,思维导图达人王玉印、罗婷予等。他们也乐于在武汉大学高校学习中心给高中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技巧。
成都七中副校长马健:改变从课程和课堂开始
马健从高中的角度,以“改变从课程和课堂开始”为题,与大家做了精彩的交流分享。她提到,成都七中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生在高校自主招生、高考特优生培养、学科奥赛、艺体素养、领导力、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有丰富的成功经验;课堂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强责任、强主体、强思辨,目前成都七中正在建设云端学校,追求以卫星+互联网为技术载体,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七中”,实现从集中学习到个性学习,教材学习到书本学习,书本学习到网络学习的转变,惠及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重庆课内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赫学颖:新型学习模式推动人才培养
赫学颖从社会力量的角度,为现场教育界专家、学者们介绍了课堂内外正在探索的、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宗旨的新型学习模式——杰出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计划。他从政策驱动、教育变革、模式探索和案例分享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了交流。
赫学颖介绍到,课堂内外在拔尖创新人才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探索实践,主要为“一个计划、两个中心、三个平台”。
一个计划指杰出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计划,让学生具备聪明的脑、灵动的手、温暖的心,具备创新创造、合作共享以及批判质疑的精神,拥有审美情趣、家国情怀、身心健康,能够学会做事、实践探究、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两个中心,即与一流高校共建高校学习中心,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提前了解大学的教育平台,使高中学子真正走进高校,零距离接触高校专业,帮助学生探索自身、发掘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提前进行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培养适应与引领未来发展要求的杰出青少年;与重点中学共建高中学习中心,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名师讲堂、课题研究、课程实践等一体化方案。
三个平台包含以论坛、活动、互访、对话等为内容的高校高中发展共同体,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研究》课题为依托,以课程、教材、教学、机制等为研究内容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以VR、全息投影、互联网+等技术水平搭建的双高在线云上教育平台。同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大力推进地方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政府欢迎、产业参与、资本推动、学界认可、人民满意的云上教育线下平台(云上教育城),选择3-5个全国重点区域,逐步引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打造中国最具价值的教育综合园区,通过窗口式的开放平台,展示各个高校校园环境、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势专业、招考政策等,为高校提供永不落幕的舞台。